日前,上汽红岩破产重组的传闻,像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在商用车圈炸开了层层波澜。这家扛着“红岩金刚”金字招牌的老牌劲旅,如今却在亏损的泥潭里挣扎令人唏嘘。不过,牌局尚未终场,但刺耳的警铃却已响彻行业:行业洗牌的时刻已至,下一位离场者又将是谁?
大浪淘沙,沉者为金。回看中国商用车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录,“强者恒强”的剧本始终未被改写。特别是在重卡市场,一汽解放、东风、重汽、陕汽等这些“老戏骨”,始终稳坐行业的头排交椅。这也难怪,重卡行业本就是高门槛的“硬核游戏”,烧钱、拼技术、看周期,研发更是如填无底洞,生产链条长得望不到头。行情好时,一些新厂家还有可能分上一杯羹;寒冬一来,价格战硝烟弥漫,利润薄如纸片。这时候,规模的效应、成本的把控、品牌的溢价以及厚实的家底等等,就成了各家企业市场竞争的“金钟罩”。根基不牢的新手们,往往也会因成本高企、名气不响、资金链紧绷,率先“心梗”倒在牌桌上。
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但在商用车行业,这条“亘古不变”的道理似乎要反过来理解。翻翻新世纪的行业沉浮录,不难发现,被时代浪潮拍在沙滩上的,往往都是底子薄、技术“存货”不足的新“玩家”。当年家电巨头春兰跨界造卡车,钞票砸得震天响,短暂的风光背后却因为缺少技术的“命门”、不懂行业门道,最终于2008年前后黯然退场。这绝非个例,南汽凌野、上汽汇众、江铃重汽等等一众“千辆级”选手,即便身处市场上升期,也难逃生死劫。诚如老话所说的那样:“善始者众,善终者寡”。进入新世纪以来的25年间,能杀出“万辆级”重围的本就凤毛麟角,可即便这样,曾成功突围的大运,也在去年底宣告停产重组,令人唏嘘。
特别是如今的新能源赛道战鼓震天,看似“百舸争流千帆竞”,实则暗流汹涌。有媒体统计,当前,我国新能源重卡玩家竟多达45家。数据看着热闹,今年1-5月,新能源商用车合计销售28.33万辆,渗透率达23%,其中新能源重卡更猛增195%至6.12万辆,不过,对比传统燃油车的庞大体量,新能源的“蛋糕”仍显袖珍。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公开表示,未来三年(即2028年前)重卡新能源渗透率将突破50%,但现实情况是,受制于续航和补能短板,应用场景仍被锁在城市物流、港口等“围城”里。盘子就这么大,排名前十的企业还吃不饱,哪容得下四五十家抢食?
一窝蜂的涌入,必然会导致产业链的野蛮生长,电池、电机产能疯狂扩张。市场需求却跟不上脚步,产能闲置严重,库存压力山大。细看这45位玩家,家家都认为自己有资本、有实力,但行业分析人士却普遍认为,这些企业多数手里没硬牌:核心技术靠外购,沦为组装厂;规模上不去,年销不足千辆,研发烧不起钱,供应链也玩不转;商业模式老套,死守“卖车”思维,更有甚者,部分企业本身就有玩一把、赚一把快钱就走的想法。有道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织就创新商业模式的护身网,迟早会被浪头打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整车厂家打喷嚏,下游经销商日子难熬,上游供应商也集体感冒。上汽红岩的困局,牵动着数百家供应商的神经。特别是“双碳”重压叠加下的新能源狂飙,传统燃油商用车销量断崖式下跌,配套的内燃机需求应声萎缩。
数字不说谎:2024年全年,柴油机累计销量195.10万台,同比下降4.76%,市场规模萎缩已成不争的事情。在新能源渗透率有待提高的重型车市场,潍柴和玉柴等行业巨擘尚能够凭借自身的综合实力,在面对新能源潮流冲击时仍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年销量不降反增。反观新能源车率先渗透,且渗透率高的轻型车市场,不仅一片惨淡,一些社会动力企业还出现销量下滑严重的现象。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新能源渗透率每涨一分,传统零部件商的生存空间就被压扁一寸。
《卡车之友网》认为,变局当前,没有人能作壁上观。对于新能源企业来说,需要尽快突破技术关,造出能赚钱的商业闭环;对于传统巨头来说,需要壮士断腕,打破路径依赖,在研发、供应链、营销上彻底重构;对于内燃机企业来说,更需要转型新能源,因为这是关乎生死的必修课。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行业的新能源化浪潮,内燃机企业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潍柴提出了涵盖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的清晰技术路线图;玉柴以传统动力优势为基础,向新能源动力系统供应商转型,提出“动力超市”概念,提供多元化动力解决方案;云内在巩固传统小缸径柴油机优势的同时,积极向新能源领域拓展,重点聚焦于轻型商用车市场的新能源化;全柴在保持多缸小柴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稳步推进新能源动力布局,主要聚焦于中小功率应用场景。
红岩的警报,或许只是行业洗牌大戏的开幕锣。潮水奔涌,大浪淘沙,那些根基虚浮、转身迟缓的玩家,终将在“千辆级魔咒”下黯然退场。牌桌风云突变,下一个离场者会是谁?这不仅是行业之问,更是每位厂家的生存考题——唯真强者,方能在变局中开新局。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