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专栏

徐工汽车 飞蛾扑火或难圆梦

日期:2015-04-07     来源:卡车之友原创     作者:吴凡

徐工集团的汽车梦由来已久。在3月18日其重卡新基地投产仪式上,董事长王民将梦起的时间拨至20年前。直到历经十数年沧桑后,徐工集团似乎才艰难地为自己的梦找到了一个现实的落脚点。

 

1.jpg


2008年,徐工集团以1.7亿元收购南京春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全部60%的股权,又于次年出资1亿元完成剩余40%股权的收购。


至于徐工集团为什么选择了春兰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来切入重卡行业,似乎并没有人关心;更少有人会去纠结,在工业基础扎实的徐州,作为领袖式企业存在的徐工集团,既然强调自己要切入的是中高端重卡领域,为什么一开始没有去考虑展开一段跨国合作,难道是早前与卡特彼勒的接触,让它心有余悸?

 

6.jpg


不论动因如何,今日看来,当时的决策或许失于匆忙。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耀眼明珠的徐工集团,历经过不少风雨浮沉,在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尤其是“倾慕”已久的领域时,应该比任何时候都要谨慎小心,至少对于当时财大气粗的它来说,选择一个更好的合作伙伴应该不难。


当然,无法否认,对于彼时的徐工集团而言,春兰汽车是一个更加熟悉的“对象”。其生产的车型以仓栅式运输车、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篷式运输车等专用车为主,去经营一件相对熟悉的业务显然要比冒冒失失地闯入一个陌生领地要安全得多。

 

2.jpg


风险总是与机遇同在,当年的选择或许为徐工汽车埋下了积弱的伏笔。尽管拥有了重卡生产资质,但彼时春兰汽车已经连续两年严重亏损,核心人才大量流失,新产品开发停滞,百废待兴,更没有留下多少有价值的资产:狭窄的车型、有限的产能、零散的网络、三流的品牌。对于想进入重卡业的徐工汽车而言,春兰汽车搭建的中重卡平台绝非一个理想的起点。


历史经验无数次告诉我们,修正错误的代价要远远超过重新开始的付出。在此后至少4年里,徐工汽车一直为这个美好的“错误”不停买单,直到2013年才对外称首度扭亏为盈。

 

3.jpg


即便是收支平衡,背靠大树、缓慢前行的徐工汽车仍然是隐忧重重。尽管按理说,徐工汽车对于重卡行业并不陌生,甚至说得上是驾轻就熟。仅仅凭借徐工集团车辆技术领域的多年积累、大量的专业零部件资源、可供产能消化的内部体系、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扎实的用户群等,要打动并吸引一批客户并非难事。


令人沮丧的是,7年来,徐工汽车始终在自己更为擅长的专用车、工程车领域踯躅徘徊,面对快速增长的高效物流车市场,望洋兴叹。对此,官方的解释是,徐工汽车一直在坚持2009年制定的以工程车、专用车为点,物流车为面的“两点一面”的阶段性产品与市场战略,试图以专长偏锋切入。

 

0ccdf59088f9828053528e40bf8852bd.jpg


然而,每年产销万辆的规模似乎在诉说徐工汽车“两点一面”战略推进的艰难。与工程机械行业看似接近、实则相左的重卡业,容纳着不同性质的用户,有着极为复杂多变的需求。更要命的是,徐工汽车缺乏亮点的产品,在百家齐鸣、百花齐放的重卡行业,根本没有竞争力。


自身突破无果,他人却不断成功,刺目的现实反复灼伤徐工汽车的内心,而重卡市场即将到来的精彩让身处其中者无法拒绝。


也许是有所领悟,在新基地投产仪式上,徐工汽车发布了汉风重卡,称此款重卡对标奔驰重卡,借鉴欧系和日系重卡各自的特点,旨在打造更安全、更可靠、更经济、更舒适的全新一代高端重卡。


徐工汽车打算在2015年卖出2500辆汉风重卡。从浩瀚的重卡市场来看,这个数字或许渺小,对于一款新品却无异于“神”一样的目标。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谱写了传奇的东风天龙,2006年上市当年也不过卖出了2000辆。毋庸讳言,在重卡行业,徐工汽车与东风商用车完全不是一个梯队的企业。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传奇的可能性,就算是三线重卡企业的新品也可能有自己的“春天”。问题是,徐工汽车尽管对汉风重卡寄予厚望,可缺少让它真正成长为“国内重卡行业主流品牌”的办法。


汉风重卡采用潍柴动力、法士特变速器、汉德车桥,经典而常规的“黄金三搭档”只能保证徐工汽车不犯错,同质化的产品无法为用户带来新的刺激点。在推动一款新品销量大涨的服务政策上,徐工汽车同样是中规中矩,并且服务网络的效率令人担忧。就算徐工集团可以借网服务,重卡行业对服务网点的布局需求与工程机械行业大为不同,徐工汽车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硬实力,才谈得上是真正进入了重卡行业。而今,可以肯定的是,缺少卖点的产品和服务将成为阻挡徐工汽车前行脚步的硬伤。


徐工汽车要解决的问题不完全来自内部。在当前乃至未来许久的一段时间内,超过100多万辆的重卡过剩产能,如何消化徐工汽车新增的年产6万辆重卡及8万台驾驶室产能,集团内部的援手对于一家需要实现自给发展的企业而言,无异杯水车薪。而且来自内部的动力能持续多久?对于今年冲刺“十二五”末期3000亿元营收的徐工集团来说,离目标似乎还很远。作为GDP有力助推器的汽车业务,对于实现集团阶段目标无疑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近几年内就算徐工汽车马力开满,充其量能形成的规模也不过200亿元左右。


路漫漫其修远兮,徐工汽车预期的“漫漫”没有如此漫长和焦虑。在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下,在自我扩张的本能欲望中,飞蛾扑火一般的徐工汽车如何圆梦,或将成为业内一个有趣而有料的故事。


                                  

  • 【责任编辑:卡友】

验证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卡车之友",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卡车之友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卡车之友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不良信息举报 频道信箱 给我们提意见 新版首页上线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卡车之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卡车之友网站 京ICP备1204618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5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