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我原本规划的演讲题目,但演讲前一星期的一段经历让我选择了这个题目。
当时我跟欧洲汽车公司的一个采购经理讨论运输物流方面的问题,他坚持认为应当把运费压到一个很低的水平,而在这个水平上,运营商只能用最低档的设备。
但我认为,这样的情况并不能让所有利益方提高运输体系的效率;而用高端的、效益高的设备也能保持一个合理的运费水平——但对方听不进去。
我在感到有点“生气”的同时也在思考,应该怎么来说服他,以及说服更多人来重构高效的运输体系。
现在中国进行到了经济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人们谈到汽车行业整合、调整等等问题。但如果我们是在一个错的基础上讨论这些问题,可能整个方向会偏了。
作为商用车厂家,今天我从重型卡车角度出发,讨论“重构”的问题。虽然我是一个瑞典人,但是我们外国人现在也在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我们也意识到,在未来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中,市场将对资源配置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现在重构又变成一个新的热点话题。
但如果是在物流市场及市场竞争不健康的情况下,谈到重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我认为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讨论如何建立高效运输体系。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将民航工业作为一个参考。
我们都很清楚中国物流运输行业效率非常低,其总成本占GDP18%——这是全球最大。如果不改进的话,它可能限制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新的市场经济里,贸易的基本前提是能够交换买卖的物品,这就需要高运输效率。
第一次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是在1982年,时至今日,我认为民用航空行业的变化是最大的。
中国的航空业可能是效率最高的行业,也是最快的、最安全的货物和乘客运输模式。航空企业也是依照国际标准运营的——在航空工业中,没人说“我们是中国国企, 所以不按照你们的标准来”。在运输业,“国企”这个名号是一个借口,借此不改变现状。运输业如果要提高效率,必须按照国际的经验、标准来发展。
航空的基础设施投资成本非常高,但是这不表示运营效果会降低。正好相反,借助航空方式的运营效益是非常高的。在运输业,这个道理也是相似的,业主用高端的运输设备能够赚更多的钱。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出勤率”。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