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工具

如何科学打哈欠 不要将困意传染驾驶员

日期:2015-03-17     来源:来宾日报     作者:佚名

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一家人自驾出游,好不惬意。但春季也是交通事故多发的季节,因为进入春季后,气温升高,人的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这样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新陈代谢逐渐旺盛后,耗氧量不断加大,大脑的供氧量就不足了,因而人们就会产生懒洋洋的感觉,容易春困打哈欠。打哈欠会传染,你知道吗?因此,坐车的你请小心,别把哈欠传给驾驶员。

 

180936.jpg


高级灵长类动物才会传染
多种动物都会打哈欠,如鱼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在疲倦或饥饿时都会打哈欠。但是研究表明,打哈欠只有在人类和大猩猩这样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之间才会相互传染。


神经生物学家们发现,只有大脑皮层发达的脊椎动物,才有能力辨识哈欠,并且彼此传染,这是“大脑高级意识和智力”负责的事情,是很复杂的社会行为,因为他们能够了解同伴的想法,而且会在“移情作用”的影响下把同伴打哈欠的行为反映到自己身上,从而产生“连锁反应”,跟着同伴重复同样的动作。


传染性哈欠的另一种解释是——打哈欠有助于保持清醒,人们在看到别人打哈欠后也会不由自主地打哈欠,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保护机制,为的是使得人类整个群体保持清醒和警惕。


打哈欠是个“散热器”
为什么会打哈欠?最常见的解释是,打哈欠能缓解大脑缺氧。最新的解释是,打哈欠时下颌拉伸到极限,嘴里吸进大量空气,伴随着深深吸气和少量呼气,整个过程可以降低大脑温度,是个温度调节机制,或者简单地说,打哈欠是个“散热器”。由于疲劳和睡眠不足会导致大脑温度上升,因此必须要通过打哈欠来降低大脑的温度。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业科学学院的安德鲁·盖洛普教授曾发现,在人的前额放上冰袋或者热敷袋,居然会影响他打哈欠的频率。


他进行的实验中,两组人都在观看录像,录像内容是不同人不停打哈欠,然后不同小组人的前额分别放上冰袋和热敷袋,结果两组人打哈欠的频率明显不同,头顶热敷袋的,一段时间内平均每人打了41个哈欠,头顶冰袋的同样时间内平均每人只打了9个哈欠。


人的大脑和电脑其实很类似,一旦温度过高就难以工作。大脑消耗了新陈代谢过程中40%的能量,于是比其他器官产生的热量更多,也比其他器官更害怕“过热”。


打哈欠要及时捂住嘴

 

180938.jpg


当然,防打哈欠,驾驶员首先必须做到睡眠充足,避免疲劳驾驶,勤开车窗,最好备用一些风油精和清凉油,多吃橙子少吃香蕉。同时,因为哈欠具有传染性,乘车的人也要注意自己的哈欠不要传染给了驾驶员。打哈欠的时间一般在6秒左右,想不传染人尽量及时捂住嘴或打开窗。


亲人间哈欠传染性最强
科学家们发现关系密切的人之间,越容易受被打哈欠传染。意大利科学家用一年的时间收集了超过100名不同国籍的成年人在真实场景中打哈欠的情况,然后开发了一个统计模型,分析被试者与其他人的关系、原属国籍、性别以及打哈欠的情况。结果发现,打哈欠传染在亲人之间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朋友,然后是熟人和陌生人。这也再次印证了打哈欠被传染是“移情”的一种形式,越是关系密切,人们越容易体会到其他人在压力、焦虑、无聊或疲劳时的感受。


男人打哈欠时间比女人长
美国康涅狄格州大学的莫里·希尔特教授领导的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进行观察记录,让人们对打哈欠这个小动作有了更多认识。正常人一生中,从在子宫里开始计算,会打24万个哈欠。男人打哈欠的时间要比女人长。


善良敏感的人易被传染
当然,看你的哈欠传染性有多强,还要取决于驾驶人员有多善良。科学家曾找来了一批志愿者观看打哈欠的录像,观察发现60%到70%的人会受录像的影响频频打起哈欠来,而有些人则丝毫不受录像的影响。接着,专家对他们进行了心理测试,结果表明:不打哈欠的人属于比较冷酷、坚定的人,他们不善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相反,受到打哈欠录像影响的人则属于善良、敏感、容易博得别人好感的人。


25岁或以下爱跟风
驾驶员是否年轻也影响着哈欠传染的可能性。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年纪越大,越少跟随别人打哈欠。
实验中328名健康人士观看一段陌生人打哈欠的3分钟影片,研究员会记录他们跟随打哈欠的次数。其后对每个人进行一连串测试,以评估其认知能力、专注度、精神和睡意程度。


结果显示,68%人看这段影片时有打哈欠,25岁或以下人士中有82%的跟着打哈欠;25岁至49岁群组则有60%;50岁以上仅41%,反映年纪越大越能自制,但科学家未能破解其中原因。

 

过半的人5分钟内会打哈欠
当人们看到周围的人打哈欠时,55%的人在5分钟以内也会打哈欠。就连盲人听到别人打哈欠的声音后,都会跟着打一个。不过,有研究表明4岁以下的孩子不会被传染。看你哈欠传染性强不强,看看别人5分钟内会不会打哈欠吧。
 


                                  

  • 【责任编辑:卡友】

验证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卡车之友",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卡车之友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卡车之友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不良信息举报 频道信箱 给我们提意见 新版首页上线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卡车之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卡车之友网站 京ICP备1204618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5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