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卡车文化

中国重汽的“海国策”

日期:2016-09-13     来源:卡车之友网 原创     作者:吴凡

海外,这一对于中国重卡企业不再陌生的名词,开始以更高的频次出现在决策者的战略布局中。


2015年,全年达2.7万辆的海外销售业绩,使得斩获“重型车连续11年出口第一”的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重汽)更是严阵以待。

 

1.jpg
中国重汽总经理蔡东坦言,如今,中国重汽征战海外市场的步伐刚刚好


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国家针对消费、出口、国内投资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措施的拉动下,中国重汽判断,商用车行业2016年整体需求将会平稳增长,产品结构将会进一步调整,这将成为商用车行业发展的新常态。


新常态下必须调动新思维,对此中国重汽党委书记、董事长马纯济表示,中国重汽应对新常态的策略是:用改革创新贯穿全年工作、用国际化带动企业现代化。


“如今,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实施国际化战略,才能保持和扩大企业改革重组的发展成果、解决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中国重汽必须放眼国际市场,才能获得长足发展。而国际化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公司未来的命运。”


作为畅销中国市场数十年的斯太尔车型的缔造者,中国重汽在重卡国际舞台浸淫已久,对全球重卡技术走势有着更为细腻和深沉的理解。


曾任中国重汽副总经济师、曼项目办公室主任的张镇,是经由斯太尔项目培养起来的最早一批通晓技术、语言和国际商务谈判规则国际化人才。在接受《卡车之友网》专访时,他表示,“中国重汽从斯太尔项目了解了世界,对国际技术水平有了一个认识。”

 

3.jpg
张镇接受《卡车之友网》专访


即便如今中国重汽已经全面进入与曼合作的蜜月期,可这并不影响张镇对斯太尔项目的高度评价,“斯太尔项目为后期中国重汽开展更多项目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为中国重汽的国际化道路开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即使到了今天,在1983年冬季签署的那份协议仍然发挥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卡车市场上70%的重卡与斯太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过,更值得自豪的是,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仍然是中央政府头号任务的1980年代,中国重汽便有了打开国门、面向世界的机会,而在斯太尔项目中生与死的历练,养成了一种难得的兼具开放和理性的风度——再好的机会,也要看准了才下手,帮助其往后在通向全球舞台中过关斩将。


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跨国同行的可持续技术支持尤为珍贵。面对诱惑,举手投足之间分寸大乱亦非奇谈,完全顾不上将“选择谁、做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需要事先想明白的事情琢磨透彻,便匆匆忙忙赶鸭子上架,最后落得个草草收场结局的大有人在。中国重汽的精明与审慎,使它在结束与沃尔沃长达9年的“爱情长跑”后,选择了曼。


“在我看来,这次合作明智、合理、重要。”从1992年至今、从斯太尔到曼,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弗朗茨·努林格,见证了中国重卡和中国重汽的发展。


“1995年起,斯太尔公司更倾向于做中轻卡。对中国重汽来说,在与斯太尔合作20年后能够重新吸纳新的、来自曼这一卡车领军企业的重卡技术,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镇同样如此告诉《卡车之友网》:“当时斯太尔项目技术需要升级了,迫在眉睫,我们去了国外几家有合作意向的公司参观,认为只有曼的技术完全符合中国重汽未来的需要。”

 

5.jpg
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弗朗茨·努林格,见证了中国重卡和中国重汽的发展


正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2009年7月,中国重汽与德国曼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曼出资5.6亿欧元购买中国重汽香港公司25%+1股的股权,开创了中外企业合作的新模式。


曼强大的技术支持,使中国重汽完全能够游刃有余的应对国内市场出现急剧变化,填补了其在发动机和公路物流等领域上的竞争力,具足了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制胜全球市场的基础。


数据显示,2014年曾经下跌至行业第四的中国重汽,与曼合作后,重回榜眼位置;2015年,在整个行业下降高达30%的不利环境中,中国重汽是唯一一个市场份额有所提升的企业。


国内市场的安定使中国重汽能够心无旁骛地在国际市场杀伐征战。作为中国重汽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简称重汽进出口)元老级人物之一的张镇,尤记最初只有14个人、年总出口额仅100万美元。


“起步时期虽然很困难,可是由于众志成城,第三年销售额就到了5500万美元。2009年我退休前,中国重汽进出口总额在行业已经是连续三年第一,为整个集团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经过海外市场十余年的发展,中国重汽在发展中国家已有不俗表现,目前产品已经出口到96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基本覆盖非洲、中东、南美、中亚及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以及部分发达地区市场,并开始在爱尔兰、新西兰、新加坡等海外高端市场进行战略布局。


在2015年年底举行的商务年会上,中国重汽总经理蔡东坦言,“如今,中国重汽征战海外市场的步伐刚刚好。中国重卡出口的第二名到第七名的总量,也不如中国重汽一家的多。”


不思变何以强?蔡东在接受《卡车之友网》专访时曾表示:“当中国重汽在发展中国家成为用户认可度较高的重型汽车品牌之后,我们近两年来开始调整产品线,力图用高端的产品来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为未来的发展做布局。”


2013年1月17日,随着与曼合资的SITRAK品牌首辆重卡C7H下线,中国重汽在国际征战之路上又多了一个新标签——“中国高端重卡制造商”。


从来胜境多险途,要在世界舞台上代言“中国高端重卡”绝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对于这一目标,中国重汽早已有了通盘的战略考量。


“当前,国际市场在中国重汽产销结构中的占比已经达到1/3,将来还要超过1/2,甚至更多。虽然中国重汽已将产品卖到了100多个国家,但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今后我们要扩大区域,拓展发达国家市场。”

 

7.jpg
中国重汽产品出口连续多年位居行业第一

 

强有力的行动如果缺乏统一的战略指导、制衡,恐怕只会失于散漫。张镇表示:“国际化的发展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实力,但是国际化你必须要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的愿景。”


实际上,马纯济对于中国重汽的未来早已有了非常具象和宏大的构想。他所寄以厚望的中国重汽是“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营业收入过千亿的商用车企业集团。”


那一天也许用不了太久。在中国重汽海外的6个组装厂和1000多个网点,来自不同国家和种族、拥有不同肤色和语言的员工,和谐工作在一起,你会觉得梦想的金色光芒正一点点照进现实。


                                  

  • 【责任编辑:张东旭】

验证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卡车之友",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卡车之友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卡车之友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不良信息举报 频道信箱 给我们提意见 新版首页上线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卡车之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卡车之友网站 京ICP备1204618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5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