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汇聚行业智慧、共探发展路径,11月7日,由工信部甲醇汽车推广应用专家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北京甲醇能源峰会”在北京北辰洲际酒店召开。本次峰会聚焦甲醇能源全产业链,围绕政策解读、技术创新、产业实践、市场展望四大核心板块,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等多元形式,深入剖析甲醇在交通、化工、储能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搭建了高效交流合作平台。

政策引领筑根基 多方聚力推应用
甲醇能源的规模化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与实践探索。2019年,甲醇汽车试点工作全面完成验收,标志着甲醇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迈出关键一步;2023年首届北京甲醇能源峰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扩大了甲醇能源的行业影响力与社会认知度……一系列举措不仅推动甲醇能源相关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更促进了技术标准的完善和升级,为甲醇在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峰会伊始,原机械工业部部长、北京甲醇能源峰会名誉顾问何光远委托代表致辞。他表示,过去很多年,我们讨论甲醇能源化利用,更多的是谈论它的潜力和可能性。但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局面已经大为不同!“绿色甲醇”这个概念,已经从论文上的构想、实验室的验证,真正走向了产业化落地的前沿,而绿色甲醇产业的落地使得甲醇由以化工应用为主真正地走向甲醇能源时代。

“回首甲醇能源化之路,其发展轨迹清晰而深刻。应用生态已从早年的甲醇汽车、灶具,蓬勃发展为甲醇船舶、燃料电池,发电机组、工程机械等多元领域齐头并进。也从吉利一家孤军奋战,壮大为中远海运、潍柴、淄柴、康明斯等全球巨头组队破局的强大阵容。发展视野更是实现了根本性转变,从深耕中国市场,到如今其绿色价值正得到全球范围的认可,各国船舶燃料开始广泛采用,标志着甲醇能源已真正登上世界舞台。”何光远表示。
洞察趋势谋发展 标准引领促规范
当前,全球绿色甲醇产业正进入爆发式增长期,在航运、化工、交通等领域的刚性需求成为核心增长引擎。在此背景下,甲醇能源的市场布局、技术迭代与标准统一,不仅关乎产业自身高质量发展,更影响我国在全球能源转型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本次峰会聚焦行业核心关切,邀请全球顶尖专家学者、企业领袖共话趋势、共商标准,为产业发展提供前瞻性指引。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带来了关于发展绿色甲醇产业替代进口石油的建议。他表示,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是富煤贫油少气,多年来石油进口依存度在70%以上,超过安全警戒线。他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环保部、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参与,制定一个指导甲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甲醇能源峰会主席李灿带来了主题为《液态阳光绿色甲醇的未来》的报告。他认为,液态阳光甲醇能够规模化就地消纳光伏风电,解决弃风、弃光问题;能够解决氢能制备、储存和运输的安全性和成本问题;能够资源化转化二氧化碳,解决工业刚性排放二氧化碳;能够缓减我国石油短缺的压力。我国应该积极在国际发声,得到国际认可,逐步淘汰高排放企业,把碳排放量降下去,为治理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全球甲醇行业协会CEO、峰会主席Alex聚焦全球甲醇燃料市场动态,分析了当前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他认为,全球能源转型需要长期的建设,中国已经开始主导甲醇生产和消费,并在生物制甲醇和电制甲醇领域都保持领先,超过60%的中国的可再生甲醇项目是生物制甲醇项目,同时生产已具备规模效应。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徐锭在峰会上发表即席演讲,内容涵盖三大要点:一是回顾甲醇发展的历史节点,二是探讨中国甲醇人的精神风貌,三是阐述“十五五”期间大力推动液态阳光发展的战略规划。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甲醇分会秘书长孙绍华全面阐述了中国甲醇产业的发展格局、产能分布与技术升级情况。她指出,预计“十五五”期间我国甲醇产能增速约2.9%,2030年将达到13000万吨/年。加强创新技术研发应用、促进产品高端化多元化等举措,将成为“十五五”期间的工作重点。

全国醇醚标准化委员会副秘书长常永龙分享了他们正在开展的标准制定工作。其中涵盖:重点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开展相关标准项目预研和立项工作。围绕船用甲醇燃料的应用,研制相关配套标准。开展热力燃烧用甲醇燃料系列标准制修订,推进热力燃烧用甲醇燃料的规范应用等。

会上,工信部甲醇汽车推广应用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姚春德作了专家委的工作报告。他表示,如今,甲醇在动力燃烧和热力燃烧两个领域都得到规模应用。甲醇燃烧的应用技术全面发展,绿色甲醇也快速发展。专委会将秉承推广应用甲醇燃料的初衷,继续努力,为国家能源安全以及早日实现“双碳”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聚焦实业谈落地 多域应用展蓝图
政策与趋势能为甲醇能源发展指明方向,具体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则是推动行业前行的核心动力。峰会中,多位专家聚焦船舶、汽车、甲醇产业、安全评估、动力装置等落地场景,分享了最新技术成果与实践经验。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船舶运输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纪永波解读了中国甲醇船舶发展政策及趋势。他介绍,适用我国沿海和大型内河船舶特点的国产甲醇发动机尚处试点应用阶段,产品功率谱系尚不完整,技术成熟度有待进一步实船验证。但未来,随着资源和技术成熟,甲醇有望成为国内航运主体替代绿色能源。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公权带来了题为《甲醇燃料电池双电系统助力绿色航运》的报告。他表示,航运占全球贸易总量的80%,碳排放占比11%,仅次于汽车。3000吨船用双电系统使用甲醇燃料每年比柴油可节省100万~200万元。运行约8000小时后,甲醇燃料电池总成本将低于柴油机。

马士基集团中国脱碳运营总监卡卡介绍了马士基船用燃料的使用。他表示,马士基于2022年1月宣布加速脱碳进程,力争2040年实现净零排放,同时确定2030年中期目标,并于2022年3月宣布6家绿色甲醇合作单位,10月订购6艘以绿色甲醇为燃料的大型集装箱船舶,预计2025年开始交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盛基介绍了中国甲醇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他表示,在商用车领域,走新能源化多元技术路径,已成为行业重要共识。其中,醇氢电动商用车技术路线作为商用车电动化、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在高原、高寒地区的推广应用,更具有现实的引领作用。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董事长周建群分享了远程醇氢电动在商用车领域的应用探索与市场反馈。他认为,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密集落地,绿色甲醇作为绿色液体燃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天津大学教授刘海峰分析了甲醇燃料在动力装置上的应用技术现状及其发展。他表示,制约甲醇发动机发展的不仅是喷雾燃烧,腐蚀性磨损也是核心挑战。此外,绿色甲醇燃料的不确定性也是其未来大规模推广的制约因素之一。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汉锋还针对甲醇燃料安全影响评估进行了专业解读。他表示,在当前条件下涉醇人员的职业健康风险处于低风险水平,其健康风险水平是可以接受的。

北京清创晋华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帅分享了该公司的生物质气化技术。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秘书长韩芳带来了醇基燃料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报告。
为进一步凝聚行业共识、破解发展难题,本届峰会还设置圆桌对话环节,由全球甲醇行业协会中国区总代表赵凯主持,邀请来自全国多省市甲醇燃料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及行业代表共同参与。

对话嘉宾围绕甲醇能源产业区域协同发展、跨领域应用合作、政策落地保障、技术创新共享等关键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分享了各地区在甲醇能源推广应用中的成功经验与遇到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行业联动、推动资源整合、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达成共识。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持续突破、标准体系日益完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甲醇作为绿色低碳能源的重要载体,必将在中国乃至全球的能源体系变革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以本次峰会为新的起点,产学研用各方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加速绿色甲醇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更大力量,携手谱写全球绿色能源转型的新篇章。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