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燕和毕秀霞经常一起加班,还加成了闺蜜。只是,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部的同事们更尊敬她们是两条好汉,当然是“女汉子”那种好汉。
因为家有宝贝,俩人内心在照顾孩子和加班之间一度非常纠结。然而,最终理智“战胜”情感,她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岗位上的坚守。其实,这种选择背后也有情感因素,一种特殊的情感——对中国重汽集团的归属,对济南动力部的热爱。
济南动力部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重汽集团两大发动机专业生产基地之一。2009年7月,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全面启动战略合作,济南动力部承担起中德双方合作开发的卡车项目关键部件——发动机的生产。为此,济南动力部积极招收并引进一大批年轻人才,分批送往德国学习。张艳燕和毕秀霞就是那批年轻人中的佼佼者。
通过在德国的学习,肩负中国重汽殷切希望的年轻人不仅学到了先进技术,也吸收并接受了德国制造先进理念。再回到济南动力部,张艳燕和毕秀霞负责通过三维模型软件模拟生产过程。由于三维模型的模拟关乎生产安全和产品品质,她们丝毫不敢马虎,更不允许自己有所懈怠。加班时,最令她们尴尬的是手机铃声,因为铃声的背后有可能是孩子的想念,或是家人的牵挂。好在家人对她们的工作有充分理解,也尽最大能力给予支持。
“既然选择,就要坚持。”这是张艳燕、毕秀霞,还有更多济南动力部年轻人共同的信念,所为“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献社会”。
“设备管家”石小锐、刘军波、王振亮,为了提高机器人抓取多种产品的准确性,主动对机械手程序进行改造升级,为产品质量稳定提供设备保障。为了提高设备调试精度,他们连续半个多月回不了家,累了就在简易床上睡一觉,醒了接着干。
传统发动机制造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例如济南动力部原来的机加工车间就有1000多人热火朝天地忙碌,而在引进的国际先进水平生产线上,缸体和缸盖分布只需要30~40人操作。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人员数量的变化,还有生产方式的变化。由于自动化、智能化操作大量而广泛应用,过去的工人劳作转变成了技术人员操控,随之而来的是生产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装配精度提升,产品质量提升。
产品创新没有止境,产品质量提升也没有止境。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合作以来,严格按照德国制造标准执行,动力产品直接对标德国产品。2017 年,中国重汽组织开展了以“提升经典工程、打造精品车型”为主题的“质量月”活动,并将活动贯穿全年,以便全面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形成人人重视质量、关注质量、追求质量的良好氛围。
在MC动力生产线最初运转时期,有些人针对产品检测环节存在的数据传输回馈提出异议,认为既然检测环节已经点亮绿灯,就没必要再等数据库的回馈。这种“将就思想”对自动化生产来说是必须要抛弃的。众所周知,在生产过程中的任何“将就”,哪怕只有一点,只有一次,都可能带来质量问题。
赵孟争之所以被称作济南动力部的“编程秀才”,是因为涉及电脑程序的问题没有难得住他的。MC09项目编程攻关过程辛苦且艰难,为破译设备“宏”程序编码,赵孟争带领团队驻扎在生产一线。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们经历过太多次失败和挫折,最终成功突破了国外设备厂家的技术封锁,自主完成21个工序、超过10万条加工程序的编制工作。
实际生产验证,赵孟争的智能创新及技术改进不仅为MC09创造了生产条件,同时还提升了生产线上机器人操作的精度和准度,从而为制造精品创造良好条件。
业内广大用户普遍认可中国重汽MC动力的性能和品质,评价产品质量杠杠的,这自然源于济南动力部每个环节对质量的严格把控,源于济南动力部广大员工在生产及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国际标准的严格遵守和执行。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不懈耕耘,就有美好收获。
《卡车之友网》了解到,济南动力部在2017年实现产销发动机10.2万台,其中曼技术(MC)发动机自2013年开始小批量导入市场以来,正呈现趋旺态势,在过去一年中产销实现5.8万台,占总比量的56.7%,逐渐成为济南动力主导产品。
以上成就,正是逐渐成熟起来的那些严格执行质量标准的年轻人,以及所有济南动力部员工在集团领导下共同努力拼搏创造的。今后,在创新突破中,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中,济南动力部还会再接再厉,鼓励更多优秀人才发挥更大能动性,助力高质量发展。
相关链接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