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专栏

卡友话题:更轻或者更强,重卡的轻量化之悦

日期:2014-09-03     来源:卡车之友     作者:孙广义

    “轻”的诱惑
    “轻量化”这一概念最先起源于赛车运动。汽车的油耗主要取决于发动机的排量和汽车的总质量,在保持汽车整体品质、性能和造价不变甚至优化的前提下,降低汽车自身重量可以提高输出功率、降低噪声、提升操控性、可靠性,提高车速、降低油耗、减少废气排放量、提升安全性。


    “轻量化是最好的改装”,这一汽车改装界的真理,同样适用于卡车,尤其在重卡上有绝妙的表现。试想,重卡与轻量化,这一对充满矛盾的名词放在一起,本身已成为话题。如果你的重卡足够轻,它便可能足够省油,操控性能也随之提升,甚至还能帮你运输更多的货物——没有罚款。毫无疑问,轻量化可以帮助你赚得更多利润。


    国家也希望车辆“轻一点”。君不见高速公路龟速移动的超载重卡,吃力负重给车辆本身带来巨大损害之外,还给道路安全造成严重安全隐患,并引致行业无序竞争。超载治理早已是板上钉钉的法规,不容儿戏,而“轻量化”俨然成为诸多卡车厂商适应法规的举措之一。研究数字显示,若汽车整车重量降低10%,燃油效率可提高6%-8%;若滚动阻力减少10%,燃油效率可提高3%;若车桥、变速器等装置的传动效率提高10%,燃油效率可提高7%。汽车车身约占汽车总质量的30%,空载情况下,约70%的油耗用在车身质量上。轻量化是降低燃料消耗和尾气排放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成为广大用户在运费低迷、计重收费等背景下的迫切需求。数据显示,在计重收费政策下,车辆自重每降低一吨,用户每年将会增加数万元的净收益。这样看来,“变得更轻”真的很重要!


    “轻”的冲动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使轻量化似有平步青云之势。然而,自2004年“治超”后,并不新鲜的“轻量化”概念才得到国内重卡企业的真正重视,2010年它们如醍醐灌顶般“醒悟”:谁能够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实现轻量化,谁就将成为用户的宠儿,于是“扎堆”相继推出旗下轻量化产品。


    这一年,某厂家一改过去“重型化”的产品标签,推出了2010款高速标载牵引车,通过运用新型橡胶悬架、铝合金壳体变速箱、单宽胎等,使整车从原来9.2吨的自重下降到8.08吨。这一年,某厂家发布了轻量化新产品,通过对车架、前后簧、平衡轴、推力杆和后悬挂等部分的系统设计,使整车降低自重超过1吨。这一年,某厂家成功将其经典车型的自重降低到8.5吨,较改进前减重700kg。其将悬架从多片簧改为少片簧,将鼓式制动器改为盘式制动器,采用膨胀式桥盒的单级减速桥并在散热器等相关部件上采用铝合金材料等。


    这一年,陕西重汽的轻量化德龙F3000同样首次公诸世人。而早在2008年,陕西重汽技术中心就已经开始重卡轻量化的研发攻关,是国内最早开展商用车轻量化工作的企业之一。2010款德龙F3000轻量化牵引车是国内首款黄金平衡重卡,其6×4车型整车降低自重近800kg,燃油效率提升近30%。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强大研发实力,以及欧洲BEST的技术基础,F3000的前悬架系统和MVS后悬架系统得到了轻量化优化,整体少片簧结构设计,在自重更轻的情况下实现了承载能力更强、稳定性更高。国内其他企业也顺势亮出了自己的轻量化“王牌”。现在某些企业的轻量化牵引车型自重甚至可以降到7吨以下。


    细心的人从中不难发现,早期整车企业推出的轻量化车型多为旗下主力高端车型的轻量化版本,每一款车都是整车企业的呕心之作,力争问鼎细分市场作,可谓落足狠劲,大有一副没有轻量化就没有新未来的架势。
 

    “轻”的纠结
    未来还未到来,轻量化的现实挑战已在眼前,更轻的同时如何更强?


   众所周知,轻量化主要通过优化车辆设计结构以及在前者的基础上应用新材料两个途径来实现。与此同时,世界重卡业已经转向寻求应用如铝合金、镁合金、橡胶、塑料等新材料的高级阶段,在不降低承载能力前提下实现的整体轻量化;而我国重卡企业大部分仍然停留在车辆主体减重和结构优化设计这一阶段上。此外,国内企业普遍采用的是在现有主流产品之外并行推出轻量化产品的做法,和国外重卡在升级换代中实现整个产品系列轻量化的做法有本质的区别。因此,轻量化引来质疑并不意外。


    中汽协专家谭秀卿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我担心有些企业的轻量化产品是在偷工减料,能不能用得住还存在疑问。”对比欧美等发达市场的轻量化理念,“为了追求更高的运输效率,在载货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车身减重,实现提高车速、减少燃油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的目的”,我国目前的轻量化营销引导主要集中在“多拉”,轻量化车型成为应对国家“治超”的策略之一,而不是追求提高物流效率、节约社会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轻量化被指责为“炒作概念”。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那些试图靠轻量化打营销擦边球的企业终究只会昙花一现,而那些真正致力于提高运输效率、节能环保的负责任的企业,始终没有放弃过在轻量化领域的探索。这使得重卡轻量化领域内新的突破不断呈现。2012年,采用全碳纤维复合材料箱体的8.6米自卸车问世。箱体的钢材部件为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所替代,对比重量为6.8吨的金属车箱,此种车箱重量仅为4.8吨,减重29%。在轻量化领域已经积累了5年多经验的陕西重汽,也早就意识到,重卡并非越轻越好,过度轻量化的重卡会引起安全问题。其通过引入和全面融合欧洲BEST技术,使整车设计和材料应用实现轻量化,科学地解决了重卡轻量化黄金平衡点问题。


    不过,目前相较国际品牌同类车型,国内重卡自重平均仍要高出15%~20%。在这种背景下,重卡轻量化仍然具有深刻的市场与行业价值。那些头脑中刹那闪现的、“让重卡飞起来”的疯狂念头很可能就是下一个推动行业技术变革的星星之火。
 


                                  

  • 【责任编辑:小编辑】

验证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卡车之友",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卡车之友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卡车之友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不良信息举报 频道信箱 给我们提意见 新版首页上线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卡车之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卡车之友网站 京ICP备1204618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5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