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武汉国际商用车展现场人头攒动。在“安全舒享新轿卡,全能超赚666”的上市发布会中,刚从日本东京车展展出归来的比亚迪轿卡T4,车身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见证着中国商用车出海正在迈入全新阶段。
“在日本市场,小卡基本按照乘用车标准打造,甚至与乘用车共用平台,销售售后服务也都在乘用车体系内。”在媒体见面会上,比亚迪商用车事业部总经理田春龙的开场白点出了关键。这句行业观察,深刻揭示出比亚迪商用车驰骋国际市场的底层逻辑:重新定义商用车价值,让卡车司机在高效创富的同时,也能享受乘用车般的舒适与尊严。

数据印证了比亚迪出海步伐的稳健。2024年,比亚迪客车连续两年蝉联新能源客车出口的销冠。2025年上半年又以同比增长45%的业绩,占据中国新能源客车出口总量的38%,不仅刷新自身的纪录,更将“中国方案”推向全球新能源商用车的舞台中央。
在欧洲这个汽车工业发源地,比亚迪表现同样亮眼。截至今年9月,比亚迪商用车在欧洲已获大巴订单超7000台,足迹遍布26国160余城,累计里程6.5亿公里,相当于减少碳排放69万吨。在德国,纯电动大巴销量突破400台;在伦敦,电动大巴市占率高达80%。这些硬核数据是中国商用车品牌在严苛市场取得实质性突破的证明,也证明了国际市场对比亚迪产品和技术的高度认可。

“2013年,我们带着电动车首站就选择了欧洲,然后是美国、日本、韩国。”田春龙表示,比亚迪的“先难后易”出海路径建立在对技术的充分自信上。“新能源产品为我们打开了进入世界顶级市场的大门。发达市场门槛高,但竞争规范,一旦获得认可,就能建立强大品牌背书。”
这套经过验证的策略被延续到卡车板块。“日本堪称轻卡、小卡发源地,在这个成熟且挑剔的市场首发,是对产品力的极致考验。更重要的是,一旦站稳脚跟,后续进入东南亚、拉美等市场时,客户对中国品牌的信任感就会自然建立。”田春龙以在日本首发的轿卡T4为例阐释这一战略。

然而,要攻克高端市场,仅凭战略眼光还远远不够。在田春龙看来,要回归到技术创新,用实实在在的产品力说话。
面对商用车行业“多拉”与“安全”的矛盾,田春龙指出,电动化时代提供了全新解题思路。“电机与发动机输出特性不同,通过小幅增加成本,就能实现动力性能和轮胎扭矩的大幅改善。”

T4车型采用更高标准的XPES转向系统,配合高强钢材料,使整车在转向精准性、制动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上显著提升。独创的“灵犀电刹”技术用电力解决制动力问题,不仅制动效果更好,反应速度更达毫秒级。而这,正是比亚迪商乘同源技术战略的体现——将乘用车领域成熟的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创新应用于商用车场景。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比亚迪商用车出海的“利矛”,那么深度本土化就是比亚迪在海外市场扎根的“坚盾”。田春龙强调,真正的国际化不是简单卖产品到海外,而是要深入理解每个市场的独特需求。

“在韩国,T4K采用一排半驾驶室设计,因为韩国消费者对空间舒适性要求更高。这在国内相对少见,但在韩国市场,却是传统。”新加坡案例更具代表性。“新加坡法律规定车辆自重不超1.8吨,因社区楼板承重有限。电动车因电池重量面临挑战,不达标就无法进入这些区域。”
这些细节恰恰体现了比亚迪从“产品输出”到“价值输出”的转变。在巴西,工程师为刀片电池配备防硫化底托,适应高原环境。一张便签就足以道出比亚迪的本土化哲学:“To the world, from China — but made for everywhere.”

事实上,比亚迪商用车的海外出口已从本土化延伸到产业链的深度布局。在匈牙利建整车厂、在荷兰设研发中心,构建“在当地、为当地”模式。西班牙项目从签约到下线仅11个月,比欧洲本地厂商平均周期缩短30%;客户重复采购率提升至72%,全生命周期成本下降18%,等等这些,都清晰表明比亚迪输出的已不仅是产品,而是可复制、可持续的绿色交通解决方案。
从伦敦街头的红色双层电动巴士,到服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车队;从登陆德国IAA车展的纯电卡车,到精准适应各国需求的定制车型,比亚迪商用车的全球足迹正在重新定义“中国智造”内涵。
它不再是产品的简单出海,而是价值的深度输出;不再是技术的跟随模仿,而是标准的主动定义。当全球城市寻求零碳交通解决方案时,比亚迪提供的不只是车辆,更是融合技术创新与本地化智慧的完整答案。这场深刻且静默的绿色革命,比亚迪商用车正以稳健步伐,向着更远方迈进。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