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宁德时代在上海举办的超级科技日,以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骁遥双核电池、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及钠新24V重卡启驻一体蓄电池四款产品的发布,掀起新能源产业的技术革命。这场聚焦多核架构的技术突破,不仅打破了单一化学体系的技术边界,更重新定义了动力电池的产业逻辑。

钠离子破壁:重构资源依赖的底层逻辑
宁德时代钠新电池的规模化量产,标志着钠离子技术正式迈入产业化阶段。175Wh/kg的能量密度与磷酸铁锂电池持平,却在极端环境适应性上实现颠覆性突破:零下40℃环境下保持90%可用电量,即便仅剩10%电量仍可维持整车动力不衰减。这项技术改变了“电车不过山海关”的市场风向,让电动车在漠河、北极圈等地区的大规模应用成为一种可能。

材料层面的本征安全设计更具战略价值。通过消除电极材料中的助燃因素,钠新电池的热失控传播速度较传统锂电大幅度降低,在针刺实验中仅产生局部反应。这种本质安全的特性,或将推动全球电动车安全标准的升级。

商用车领域同步迎来变革。钠新24V重卡蓄电池以8年使用寿命、61%的全生命周期成本降幅,终结铅酸电池为主导的时代。“久置一年可启动”的性能,彻底解决了重卡长期停放后的启动难题,推动商用车进入“车电同寿”的新阶段。
双核架构:跨体系协作的技术范本
骁遥双核电池的诞生,标志着动力电池从单一体系优化转向跨化学体系协作。通过将不同材料电池进行功能分区,该技术破解了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循环寿命的“不可能三角”。双核架构包含五大双核功能,在热管理、安全防护等维度实现双重保障,为高阶智能驾驶提供稳定的能源基础。

自生成负极技术带来原子层级的突破,使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提升60%,重量能量密度提升50%。当搭载三元体系时,能量密度突破1000Wh/L,在轴距3米车型上实现180度电、1500公里续航。而“电电增程”技术的智能调控系统,则可以根据驾驶场景动态分配双核工作策略,使续航与性能实现精准平衡。
三种跨体系解决方案展现出技术组合的无限可能:钠-铁双核融合低温与续航优势;铁-铁双核可轻松实现千公里纯电续航与0.1元/公里成本;三元电池+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电池,主能量区三元电池充电倍率峰值可达12C,能提供超1兆瓦的强劲动力,当电量低至20%时仍可输出超600KW的功率。这种模块化架构,使动力电池进入“按需定制”的新时代。
超充跃迁:重塑能源补给的时间维度
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以12C峰值倍率、1.3兆瓦充电功率,将补能效率推向新高度。1秒2.5公里的充电速度,使5分钟补能520公里成为现实。即便在零下10℃低温环境,15分钟也能从5%充电到80%,较行业水平提升100%。

电池在极端工况下的稳定性同样突破认知。830kW的亏电输出功率,意味着10%电量下仍可维持高性能输出;零下10℃环境中的百公里加速能力,彻底打破“冬季衰减”魔咒。这种全场景动力保障,重构了电动车的使用边界。
结语:多核时代的产业变局
此次技术发布的核心价值,在于将用户需求转化为技术进化的坐标。从超充进阶到极寒破界,从商用车蓄电池革命到全场景架构创新,宁德时代通过多核架构打破技术边界,证明新能源产业的终极竞争,必将回归“以需求定义技术”的本质逻辑。

更深远的影响或许在于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当钠、锂、铁等体系实现自由组合,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获得产业化接口。这种技术的包容性或有可能终结持续十年的路线之争,推动产业进入协同创新的多核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