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零部件

中国轮胎再赴美 代理商提前来华寻合作

日期:2012-10-24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小编辑

    实施3年的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措施已经于2012年9月26日到期了。

 

    对于2012年以来销量下降、增速放缓的轮胎行业来讲,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山东恒宇橡胶有限公司海外销售经理郭金龙告诉记者,年初以来,就有多家美国代理商预见到这一结果,提前来华寻求合作。

 

    海关数据证明了这并非个案。据宁波海关统计,9月份,宁波口岸出口美国轮胎28.3万条,比2011年同期增长3.2倍,创2009年以来新高。宁波海关分析,这与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措施到期有关。

 

    山东多路驰橡胶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于先生分析说,美国是中国轮胎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措施到期,是近期轮胎行业的头等大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甚至是一次行业洗牌的机会。

 

    不过,业内分析师认为,3年来日韩轮胎已经在美国市场占据优势,中国轮胎要收复失地并非易事。

 

    特保措施到期

    轮胎特保措施始于2009年。当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决定对中国轮胎特保案实施限制关税,为期3年,第一年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加征35%的关税,第二年加征30%,第三年加征25%。

 

    2012年9月26日,轮胎特保措施到期。这意味着从9月26日开始,中国乘用、轻卡轮胎对美出口关税将恢复至4%的最惠国待遇。

 

    郭金龙表示,轮胎特保措施按期终止,对于国内的轮胎企业来讲是一个重大利好。国金证券分析师刘波分析说,轮胎特保措施实施后,中国轮胎占美国市场份额已由2009年的30%跌至现在的10%;该措施终止后,中国轮胎占美国市场的份额有望回升到26%,其中半钢子午胎受益最大。

 

    据青岛海关统计,2012年前三个季度山东口岸对美国出口轮胎1841万条,增加12.4%。

 

    江苏东洋实心胎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恬皓也证实,美国轮胎市场2012年以来增长非常迅速。2011年,他们每周运往美国的产品约为4个集装箱,而2012年,这一数字则增加到7个。

 

    一场及时雨

    2012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贸易活跃度降低,物流行业逐步步入“慢车道”。受此影响,与物流关系密切的载重胎销量也呈下降趋势。

 

    过去几年,中国橡胶产业的增速一直都保持在20%-30%之间,但2012年,这一数字则下降到10%以下。根据中商情报网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轮胎外胎行业市场调查及投资咨询报告》数字显示:2012年8月份,我国生产橡胶轮胎外胎7361.9万条,同比下降1.78%。

 

    盘锦和运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橡胶,下游面向广大轮胎厂家。销售部部长助理韩宝旭向记者表示,因为轮胎销量下降,2012年该公司的橡胶销量也比往年差很多。

 

    青岛云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马健则表示,轮胎销量减少,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原材料价格波动太大,使得客户观望情绪加重,企业销售速度减缓。

 

    在此背景下,美国市场重新向中国企业打开大门,就尤其显得“机会难得”。于先生更是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甚至是一次行业洗牌的机会。

 

    等待收复失地

    虽然特保措施对中国轮胎的冲击很大,但美国国内的轮胎企业从特保措施中并无明显受益。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轮胎行业就业人数从2009年9月的5.08万人增至2011年9月的5.20万人,增加的岗位数仅有1200个。而这些岗位的代价却很高昂,因为特保措施使得美国国内轮胎价格上涨,从2009年第三季度至2011年第三季度,美国消费者额外支出费用超过11亿美元,相当于为创造每个轮胎行业岗位支付逾90万美元。

 

    不仅如此,中国轮胎出口美国的门槛抬高后,其所留下的市场缺口很快就被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的企业所占据。卓创资讯轮胎行业分析师苏鹏告诉记者,相对于中国轮胎,日韩轮胎的价格每条平均贵出25美元,美国消费者并没有从特保措施中受益。

 

    虽然美国市场的大门重新打开,但是中国轮胎企业能否收复失地还有待观察。苏鹏表示,曾经属于中国的市场如今已经被日韩企业所占据,即使能够恢复,也需要一段时间。

 

    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则认为,“特保案”告诫中国企业,要提升核心竞争力,不能只依靠打价格战。以前中国企业可以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取胜,但是3年后,中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不那么大了,未来的出路还是要靠产业升级、产品转型,提升品牌的含金量,以质取胜。


                                  

  • 【责任编辑:xiaoxiao】

验证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卡车之友",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卡车之友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卡车之友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不良信息举报 频道信箱 给我们提意见 新版首页上线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北京卡车之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卡车之友网站 京ICP备1204618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5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