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之友网 首页 > 物流运输 > 正文 返回 打印

前置仓:能否成为物流提速的终极方案?

武新苗  2019-12-31 15:27:58  中国汽车报网

在“双十一”、“双十二”全民购物狂欢节的带动下,不仅提升了各家电商平台的成交额,还引发了人们对电商经济快速发展下,物流快递市场巨大需求的关注,从而也让“前置仓”、“最后一公里配送”等概念逐渐走入公众视野。

 

732983.jpg!601.jpg


乘新零售发展的东风,尤其在大数据时代精准算法的加持下,前置仓在提升消费者线上购物体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在生鲜市场上,前置仓模式更是成为了“香饽饽”,甚至有业内人士提出,大数据加持之下的前置仓模式将成为提升物流时效的“终极解决方案”。


不过,一片叫好声之外,业内也有一些不同观点和质疑声。那么,前置仓究竟是披着大数据外衣的过渡模式?还是引领物流行业大潮的终极解决方案?对于前置仓的未来,业界又持有怎样的看法?


大数据加持 前置仓成行业新宠
作为近年来零售行业较为热捧的仓配模式,前置仓旨在提高配送效率、解决物流运输市场“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痛点等问题。其宗旨之一就是将仓库迁移至接近消费者的区域,最大限度提升消费体验。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前置仓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及时性。“前置仓解决了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时效问题,让货品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送达客户手中。对于生鲜配送领域来说,消费者对时效性和便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前置仓的布局上,生鲜前置仓的发展速度尤为显著。”中铁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高维志指出。


对于前置仓的发展现状,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物流研究所谭小平表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消费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他们更希望得到及时性的到家服务。前置仓模式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实现了以最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时效的目标。


“相比门店及前店后仓,前置仓还有一个最大优势就是批量复制性更强。当前置仓在一个城市的站点足够密集时,集采就可以发挥出巨大的规模效应。同时,站点足够密集,也能摊薄基于物流仓储和配送的成本。总体而言,前置仓的模式是在规模的基础上,追求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近而实现盈利。”物流行业专家刘恒(化名)说道。


作为前置仓发展的重要依托,大数据对于需求的精准预测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大数据助力的前置仓,顺应了未来仓储模式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大数据能够准确快速地预测商品的需求量和各种品类,将常用和急需品放在前置仓内,使仓储备货的品种、规格、数量更有针对性,从而有效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所以说,布局前置仓是物流行业降本增效的有力手段。”高维志表示。


前置仓带来的新挑战
前置仓在提升消费体验方面优势明显,实现了消费者对商品速达的需求,尤其在大数据的不断渗透下,前置仓更是得到了电商的不断加码。


那么,在前置仓快速发展的当下,对物流企业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从根本上讲,前置仓的发展要依靠大数据作为支撑,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某个时段消费出现较大波动,提前备货将会存在一定风险。另外,前置仓的发展对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和技术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中国物资储运协会会长姜超峰认为。


高维志指出,前置仓的运营成本较高,还需要一定的网络密度,且前置仓的物流体系往往需要重新建立,因此前期投入较大,对于物流运输环节而言,更是增加了难度。


值得注意的是,前置仓需要尽量靠近消费者才能提高配送时效,但这一过程中,用地成本会迅速攀升,这也意味着前置仓的成本会越来越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戴定一指出:“如果仓储前移,仓库的覆盖面积就会变小,带来的商品品类和用地成本甚至物流用车需求方面都会有相应的改变,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统筹、不断优化。”


终极方案?前置仓发展还需因地制宜
目前,尽管各种类型的前置仓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真正实现盈利的却少之又少。未来前置仓模式将何去何从?能否实现业内人士所预言的又快又好的终极愿景?


对于前置仓的发展前景,戴定一表示:“前置仓可能不会成为未来终极解决方案,因为仓库不一定非要前置或后置,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如果某一市场的需求差异化很大,或者消费者购买物品的意向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那么仓库前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前置仓的建设取决于对差异化需求的整合程度,而这个差异化需求包括距离、时间、品种、交货方式等方面,需要在服务流程中整合出更多的共性,利用共性来降低成本,而这时前置仓的布局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的确,商家在布局前置仓时,必须详细了解当地的市场需求和消费需求,包括当地消费者的分布、年龄结构、购买能力以及购买习惯等。而这些都离不开精准的数据分析能力。”刘恒指出。


当下,布局前置仓的各电商都在强调大数据算法对于选品和补货的重要性,那么算法本身究竟能否支撑起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前置仓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算法还是商品?


在戴定一看来,大数据能够帮助物流行业归纳共性,从而找到共性和差异性的分界点,进而判断仓储是否前移。“不过,大数据只是工具而已,起到的是辅助决策作用,并不代表有了大数据就万事俱备,更不意味着在大数据加持下,就一定可以布局前置仓。前置仓能否布局最终取决于需求的变化。”他说。


此外,虽然前置仓在体验上优势明显,但对于平台方来说,运营难度极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订单的不确定性,导致损耗的不确定性,同时还存在如何补货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地段的消费者差异,存在品类运营差异、价格差异,一个城市多个区域尚且如此,扩展到全国,复杂度就会大大上升。


从前置仓布局的地域性来讲,目前一二线发达城市是其主战场,生活节奏较快、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年轻人是主要受众。


从不同地区的差异化角度而言,消费群体、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方面的差异则更是显著,那么,对于不同地区而言,前置仓是否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戴定一认为:“即便是大城市的前置仓,辐射范围的情况也各不相同,而且大城市本身人口密度高,需求细分之后依然会有很大的订单量,保证前置仓大量布局之后的运营经济性。但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需求细分之后销量很难有保证,如果密集布局前置仓,运营成本肯定会大幅提升,这并不是设立前置仓的初衷。这也是阻碍前置仓布局的重要因素。”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前置仓新入局者众多,而物流业新技术、新概念也层出不穷,究竟前置仓能否搅动市场,抑或是发展过程中的过渡产品?终局如何,尚待定论。



/logistics/201912/50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