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之友网 首页 > 物流运输 > 正文 返回 打印

【趋势观澜】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八大问题和七大趋势

佚名  2019-01-15 09:54:41  陕汽重卡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物流大国和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中国物流业规模虽大,但绩效并不理想。大而不强、全球连接能力弱、现代化程度不高,物流成本偏高、质量效益不佳,中高端、体系化、集约式物流服务与供应链服务等严重不足,传统运作模式难以为继等问题突出。


"十三五"及未来更长时期,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全球化、绿色化进程将深入推进,物流业发展的需求、技术供给、制度、资源环境以及国际格局会发生重大变化,要求中国物流业朝着安全、高效、便利、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全球化等方向发展。


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1、中国是全球物流大国
经过三十多年发展,物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现代服务业。2013年,中国物流市场规模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52.8万亿元(表1为近年来的物流总额变动)。铁路货物发送量、铁路货物周转量、公路货运量、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快递量均居世界第一,民航货运量居世界第二。

 

65.jpg


在规模快速扩展的同时,物流能力有很大提升。2017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3.6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全国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1.25万公里;全国规模以上港口万吨级泊位达2366个;全国民航机场达到229个。截至2016年底,全国营业性通用(常温)仓库面积达近10亿平方米,各种类型的物流园区不断涌现。物流基础设施的大发展为物流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物流市场开放程度高
改革开放之初,跨国物流企业就开始进入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有联邦快递、敦豪、天地物流、联合包裹、马士基等跨国物流企业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中国入世后,物流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开放的中国物流市场成为世界物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跨国企业竞逐的焦点。2014年9月,中国全面开放国内包裹快递市场,对符合许可条件的外资快递企业,按核定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发放经营许可。引进来的同时,国内物流企业国际化也迈出一定步伐,加大开拓国际物流业务和海外布局布点力度,见表2。

 

66.jpg


3、物流业发展不平衡
受经济、生产力、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信息化水平、需求等因素的影响,物流业呈现东部发展快,中西部发展慢,城市物流相对发达,农村物流滞后且水平低的局面。物流企业、物流设施、物流活动高度集中在交通、信息更为发达的大中城市。


从社会物流总额的绝对值构成来看,工业品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82.8%增长到2017年的92.8%,工业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推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动力。


4、已形成多元化物流发展格局
物流已经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多元主体竞争、多层次服务共生的格局。从所有制看,国有、民营和外资三足鼎立;从需求看,既有民生需求,也有来自农工商等产业需求;从提供主体看,既有传统企业,也有专业化企业和新兴企业。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日趋呈现多样性,第三方、第四方、供应链、平台、联盟、O2O、众筹等多种经营模式加快发展。


物流业与电子商务交叉渗透融合进程加快,物流服务竞争方式日趋多样化、差异化,竞争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商物流、快递快运、物流地产、冷链物流、航空物流、物联网等细分市场成为投资关注点。一些物流企业开始进军物流电商领域。


5、物流服务科技水平有较大提升
与过去科技含量较低的状况相比,目前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有一定进展,物流集成化和自动化水平有较大提升。物流行业自身技术进步较快,信息化程度不断增强。信息网络技术与物流业进一步加快融合,信息网络技术对物流业务的支持能力进一步增强,物流供需匹配APP系统受到重视。


6、物流产业组织结构有所优化
截至2016年底,按照国家标准,经评估认定的A级物流企业超过4000家。《2016年度中国物流企业50强排名》,榜上50家企业物流业务收入合计共达8299亿元, 50强门槛达到28.5亿元。快递、电商、零担、医药、物流地产等细分物流市场品牌集中、企业集聚、市场集约的趋势进一步显现。在公路零担市场,加盟型网络依托资本和技术优势,集聚了一批小微物流企业,货运市场集约化步伐加快。


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中国已成为物流大国,但还不是物流强国,物流绩效并不理想。成本高、效率低、集约化水平不高、产业支撑度不足,诚信、标准、人才、安全、环保等“软实力”不强,尚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国际竞争的需要。


1、物流绩效有待提高
近年来,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较高,如图1所示。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2.1万亿元,同比增长9.2%;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但仍然远高于发达国家8%~9%的水平。

 

67.jpg


物流绩效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物流系统性不强,网络化程度较低。中国物流系统性和综合性不强,运输结构不合理,网络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呈现分散、各自发展的态势,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较弱,末端网络薄弱。“干、支、末”与“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终端网点”等构成的物流网络很不完善。见表3,铁路货运份额比重明显偏小。


二是物流基础设施结构性短缺。中国物流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存在结构性短缺,现代化设施比重低,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不足,高效、顺畅、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尚不健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体系尚未建立,物流基础设施之间不配套,难以有效衔接。

 

68.jpg


三是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服务发展不足。中国第三方物流服务功能单一,市场意识不强,不能满足客户多方位服务需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是由功能单一的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经营规模小,综合化程度较低,在管理、技术及服务范围上整体水平不高,不能为企业提供完整的供应链服务,制约了第三方物流产业发展。


四是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滞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在物流信息化、智能化长期发展战略上尚未形成体系,整体规划能力低。物流企业对自身的信息化发展缺乏规划,缺乏覆盖整个企业的、全面集成的信息系统。物流各环节信息化、智能化程度偏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库存、运力浪费,没有发挥“信息流”主导“物品流”的作用。


五是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联动不足。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商贸业、电子商务联动不足,物流速度慢、成本高、渠道不畅、模式陈旧,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由大变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商贸服务和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等进程。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综合环境落后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速度。


2、物流业整体创新能力弱
物流业整体创新相比于创新活跃的生产制造环节和交易环节严重滞后。物流企业缺乏创新动力,研发投入低,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滞后,尚未进入“创新驱动”的发展新阶段。


3、物流国际化水平低
中国全球连接能力不强,国际资源整合能力弱,国际竞争力弱,缺乏国际战略通道和战略支点,缺乏全球物流治理能力,滞后于全球化发展进程,物流的国际化能力亟待提升。与中国高速增长的国际贸易相比,物流业尚未形成与之匹配的全球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国际市场份额很低,进出口所需的物流服务很大程度需要依赖国外跨国物流企业。


4、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尚未形成
许多物流企业经营不规范,服务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不强,诚信体系严重缺乏。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远未形成。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不正当市场竞争难以避免。


5、物流不可持续和安全问题突出
公路、航空、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的资源、能源、土地等消耗和大规模排放问题突出。无效运输、不合理运输、过度包装等问题严重。超载、超速、驾驶员操作不当等引发的事故经常发生,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用户信息和个人隐私泄露,信息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特别是物流业(网)点多,(涉及)面广,(业务)量大,劳动密集程度高(人员众多),服务对象和从业人员有较强流动性和非特定性,服务频次高,服务人货分离等诸多特点,使其容易成为不法分子实施犯罪或获取犯罪工具的重要渠道。


另外,食品、药品等民生物流问题突出。食品物流对专业性、技术性、配送功能的要求高,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国家尚有较大差距。在食品物流技术研究及应用方面,中国的冷冻冷藏保鲜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中国药品物流的总体水平同样停留在初级阶段,未能从功能整合和综合管理的角度发挥物流对企业的作用,一体化综合物流管理能力不足。


6、物流应急能力薄弱
中国现有应急物流保障系统抗风险性较差,应急能力薄弱。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事件时,难以做到“第一时间”应急物资的保障。由于传统物流经营互相封闭,割裂了物流各方面的联系,衔接不顺畅,难以及时满足应急保障的需要。


7、物流人力资源保障弱
中国物流人力资源总量和层次均不高,物流从业人员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技术等级结构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物流人力资源缺乏科学合理的战略性规划,企业员工缺少职业生涯规划,造成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和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8、物流体制机制法律政策等尚不完善
一是物流业管理体制和治理能力弱。国家至今尚没有统一的物流发展主管部门,对物流业缺乏全国性的交通运输、仓储管理、信息网络等总体规划,也未能实现对物流网络的统一布局,对物流业的管理和治理呈多元化的分散方式。这种自成一统、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的模式极大地削弱了对物流业的管理和治理能力。


二是物流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完善。中国物流立法相对滞后,现行的物流法律法规大多从计划经济体制中沿用下来,难以适应物流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更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普遍在技术上缺乏对物流实践工作的调整作用和具体指导,微观约束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不足。对物流市场的准入条件缺乏统一法律规范,对物流企业的准入门槛设置较低,针对物流企业的市场准入和资质问题的立法亟须完善。


中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趋势
未来十至二十年,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优化升级、竞争力提升和企业大规模走出去的重要时期。


1、经济规模与贸易扩张、结构转换与升级给物流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中国未来一、二十年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由此将成为物流需求增量和物流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未来一、二十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工业体系仍将有较大发展,大宗能源、原材料和主要商品的大规模运输方式和物流需求仍将旺盛。同时,产业结构将从“二、三、一”进入到“三、二、一”阶段,服务业和工业一道共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的变化和逐步升级,生产方式的变化,将带来“短、小、轻、薄”商品以及小批量、多频次、灵活多变的物流需求快速增加。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贸易巨人,中国与主要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会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物流规模会有更大扩张。


中国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国家,中产阶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广大居民消费的水平、心理、方式和结构的变化,要求物流发展更加注重服务质量、效率、品牌、特色、个性和体验,基于更高时间和空间价值的物流需求会越来越大。初步估计,2020、2030年电子商务产生的日快递量将分别突破1亿件和2亿件。向工业化后期迈进将使综合物流成为时代潮流。


2、新型城市化、区域一体化及区域增长新格局对物流空间分布、效率、获得性等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正经历着规模宏大的城市化,推动着物流活动集中于城市群、城市带、大中小城市和城际间,不断增加的物流量、机动车量以及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道路安全等问题,迫切需要提升城市内、城际间物流效率,构建符合“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大中小城市相协调”的新型城市化要求,建设功能强大、高效集约的城市物流和配送体系。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一体化要求将加快区域物流一体化,构建有利于东中西协调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中西部区域增长新格局,要求中西部加快物流业发展,改变物流业长期制约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状况。
未来网络零售市场除了在沿海发达地区、一二线市场继续保持稳健增长外,还将呈现出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渐渗透、由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及县域渗透的趋势。随着网络零售市场的渠道下沉,三四线城市、县乡镇、农村电子商务将发展迅猛,将对农村和三四线城市及县乡镇的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提出更大更高的需求。


3、全球化纵深发展和开放新格局 推动物流市场深刻调整
全球化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日益加深,要求中国与世界各国间有更好的交通运输、物流、通信、信息等基础设施连接。中国除与发达经济体继续保持密切经贸往来外,与新兴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将会成为新的亮点,贸易格局的变化将带动国际物流活动此消彼长。中长期看,中国国际贸易仍将有稳健增长,带动中国国际物流继续较快发展,尤其是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会有更快发展。


由于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完全建立,随着中国物流企业走向世界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摩擦和各种形式的壁垒有可能增加。在全球化纵深发展的同时,中国周边与全球地缘政治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物流与供应链安全将受到贸易保护主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等方面的挑战。


4、新技术突破和信息网络技术的 广泛应用促进物流业升级
交通运输、物流、先进制造、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领域在孕育新的技术突破,高速铁路、大型高速船舶、绿色航空、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智能交通、智能仓储、智能分拣、新材料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物联网、下一代信息网络、现代管理、计算科学等将在物流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将与物流业深度融合,这些都对物流业升级带来重大促进作用。


未来物流技术创新将显著反映出安全、快速、便利、大型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人性化、精细化、绿色化和节能化等时代性特点。


5、可持续发展和要素成本上升等 驱动物流发展转型
未来一、二十年,中国物流能源消耗仍处于快速增长期,对液体燃料需求将大幅增加。由于物流企业运营所需的能源、劳动力、土地价格持续上涨,加之服务价格偏低、融资环境不佳等影响,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低科技含量”的传统物流运作模式将难以为继,面临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要求。另外,安全意识将更加深入人心,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会更加重视物流安全,确保运输安全、仓储安全、装卸安全、快递安全、配送安全、加工安全、信息安全、社会安全、环境安全和国家安全。


6、供应链将会加快发展
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有利于加速产业融合,深化社会分工,提升产业集成和协同水平;有利于加强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的有效对接,降低企业经营和交易成本,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和产业转型升级;也有利于交通物流企业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供给体系,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地,打造全球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全新动能。


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部署供应链发展有关工作;十九大报告中又重点指出,要在现代供应链领域培育新增长点。中国物流业将加快向现代供应链发展的步伐。


7、应急和民生物流的 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国自然环境和气候复杂多样,自然生态灾害严重。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突发性事故发生概率将会加大,加之全社会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十分迫切。三农问题、医药卫生、社会救助、生活用品服务、邮政普遍服务、可追溯食品供应链管理等要求加快发展服务于民、方便于民、受益于民的民生物流。



/logistics/201901/44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