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68道拐被誉为目前世界上最弯的公路。它全长6.8公里,垂直高度500米,不到100米就有一个拐,平均一个拐爬升7.3米,平均坡度超过7度。”
宜良68道拐起点的宣传栏上写着以上这段文字。
喜欢挑战极限的车友们对宜良“68道拐”应该不陌生,相比贵州晴隆24道拐抗战公路和湖南矮寨的20道拐公路,这条位于昆明市宜良县辖区内的盘山公路显然更具挑战性。
当祥菱Q环中国行车队的领队卢先生告诉大家准备挑战“68道拐”时,当即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主要是咱们的祥菱Q动力强,爬坡没问题,再加上转弯半径小,挑战‘68道拐’应该很轻松。”卢先生觉得这次“环中国行”路过昆明,正好借助“68道拐”显示祥菱Q的综合实力。
海拔落差显著 强劲动力不在话下
宜良县城位于昆明以东50公里,“68道拐”则是靠近县城的金星村头一条通往靖安哨村的盘山公路,最高处海拔近2000米,修建于1995年。当时,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邻村土地的占用,也为节约资金,盘山路顺着山梁依势攀援而上,不想成就了一道世界奇观。
公路入口处海拔约1500米。需求说明的是,虽然这条路被称为“盘山公路”,但是路面都由水泥砖砌成,近乎于汽车实验场中的“比利时路”。
当然,显著的海拔落差首先对车辆的动力性能提出严苛要求。意料之中的是,4辆祥菱Q不同车型中,无论是搭载东安1.6L发动机单排栏板和飞翼厢货,还是搭载柳机1.3L发动机的双排栏板和普通厢货,均在上山途中保持高效水平。
拐多弯急路陡 灵活操控轻松应对
“因为拐弯之间的距离有限,相隔也就几十米,而且还要爬升,所以我们基本上保持二档行驶,速度提升快;在陡坡+急弯路段,要及时切换1档,好在祥菱Q变速箱档位切换平顺,衔接顺畅,再有大扭矩的支持,跑‘68道拐’不成问题。”
祥菱Q环中国行车队驾驶员表示,挑战昆仑山口和折多山垭口时,海拔落差虽然更大,却有二三十公里的长坡,相比之下操控更为简单。“跑‘68道拐’不能有半点分心,6.8公里始终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一是要关注距离和弯道;再就要时刻小心对向车辆,保证安全。”祥菱Q环中国行车队的驾驶员表示,虽然同样是山路,“68道拐”显然对车辆各方面性能要求更“苛刻”,好在祥菱Q的动力充沛,操控灵活,转弯半径小(最小转弯直径仅为11米),能够充分适应拐多弯急路陡的路况。
下山考验加剧 良好制动确保安全
鉴于路况和环境,祥菱Q环中国行车队在下山途中保持二档行驶,急弯时配合点刹。
祥菱Q采用的是半承载车身,为了进一步提升承载能力,底盘加装了多条横梁,而这种解决方案同时也加强了车辆的抗扭性。而制动系统方面,祥菱Q采用前盘后鼓方案,既照顾到了前后悬架的不同设计,也顺应了整车需求。
此次环中国行的4辆祥菱Q均为配重工况,在实际行驶中,无论高速行驶,还是下坡途中,车辆的制动性能表现优异,刹车响应及时且线性,即便在“68道拐”的极限路况环境中,下山急弯制动时,车辆也没有明显的“探头”,显示出整车良好的稳定性。
“在驾驶室里感受更明显,内向弯道时,驾驶室和车身依然保持着稳定可靠,这也说明祥菱Q的底盘非常扎实,而且没有任何异响,这也说明装配工艺值得信赖。如果不是接下来的行程紧张,我们真想在‘68道拐’多跑几趟,痛痛快快地过上一把赛车瘾。”
如果说“环中国行”在昆明之前近12000公里的行程是距离和海拔的“极限挑战”,那么宜良“68道拐”无疑是这趟万里征程中的“操控挑战”,难怪车队驾驶员们心心念地希望能够再有机会开着祥菱Q重回“68道拐”。
之前,记者特别提到“68道拐”的路面是以水泥砖砌成,类似于实验场中的“比利时路”,而这种路面传导的细碎颠簸一方面对零部件的可靠性提出考验,再就是对整车舒适性也有检测。
通过上山和下山的挑战,祥菱Q的表现可以说赢得了满分,国际领先水平的整车调校使其各方面性能在极限工况和环境中都有良好展现,这正是祥菱Q敢于挑战极限的底气。
千锤百炼,玉汝于成!引领技术创新的祥菱Q在“环中国行”万里征程不会停止,对技术创新的追求更不会停止,相信随着对更多极限工况的挑战和验证,性能和品质卓越的祥菱Q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浪潮中必然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