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卡夫卡在代表他最高艺术成就的开头如此写道。这句话带给我的震惊,并不亚于再一次了知,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商博世,正在从一家传统做硬件的制造商,向兼具软件和服务的数字企业努力转型。
第二届博世中国汽车技术创新体验日在苏州举行,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徐大全博士现场讲话
是的,你我都没有听错,硬件不再被认为是博世寄托未来的根基所在,扑面而来的互联网浪潮使传统工业制造商,必须要去挑战过去并不熟悉的未知领域,即便是像博世这样的行业巨擘。
“作为在汽车领域的老牌企业,如何去迎合或是满足目前汽车市场的智能化、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和需求,博世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方向。”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徐大全博士表示,“如今,我们正在将方向转到共享经济、互联网、自动驾驶方面新的技术,成为一个为公众提供城市交通出行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
这种变化使博世关注的重点有了微妙的变化。电动车、商用车和非道路机械设备客户日益频繁的进入博世业务视野,而不再是乘用车。
其中的逻辑思路并不难捋清。欧美汽车业务早已趋于饱和,增长乏力是不争事实;发展中国家蓬勃发展、机遇此起彼伏的市场前景被一致看好,尤其是中国。仅以商用车市场为例,即便在近几年低迷运行的轨道上,每年中重型商用车至少保持80万辆左右的规模。
此外,就博世目前所致力的智能交通技术而言,中国的政策红利显而易见。最新的《2016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中,智能网联汽车被列入了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成为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现象的有效解放方案。
博世未来汽车亮相体验日
徐大全说:“我们发现,一方面,智能网联汽车在中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交通已经不单单局限于四轮汽车的范畴,多样化的交通工具和新型的出行解决方案,成为未来中国交通发展的一大趋势。”
今年7月,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技术路线图》基本完成,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思路和方向,更为一系列互联化、自动化和电气化智能交通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创造了空间。
随着车联网、物联网在中国的滥觞,以及自动驾驶在商用车领域更具落地可行性的现实,博世智能交通技术找到了英雄用武之地。
“面对新一轮汽车技术的变革,无论是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还是互联网、科技企业,都纷纷开始在智能化汽车领域进行布局。”徐大全说,“博世早在2011年的汉诺威国际车展上就提出汽车行业发展‘三化’的观点:互联化、自动化和安全化。我们预计,到2021年,汽车将成为第三大互联移动实体,同时扮演人类的第三大生活空间。”
业务发展的现实数据进一步坚定了博世实施战略转型的信心。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博世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销售额增长近5%,领衔全球汽车生产,而全球汽车产量在2016年预计增长还不到2%。其中,增长主要得益于商用车技术,而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部的轻型和重型商用车系统销售额已经达到了整个业务部门销售额的四分之一。
用电子显示屏替代仪表盘和中央控制台,且屏幕上的显示内容能够根据汽车周围的环境发生实时变化
“在深入巩固原本的互联网、自动化和安全化的战略基础上,博世今年把两轮交通、商用车和非道路机械设备以及交通服务,提到了企业发展的战略性高度。未来十年,事业部会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服务和解决方案上,来提升物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安全性。”
要赢在未来,须在当下留下伏笔。经验和灵感都在反复提醒博世:在地理气候多变、交通状况复杂的中国,自动驾驶与商用车的结合,或有可能使博世借“互联网+”乘风而上,而不是被拍死在岸边。
目前,博世拥有驾驶员辅助系统所需的全套传感器技术,通过持续创新驾驶员辅助系统,从辅助驾驶、部分自动、高度自动驾驶再到完全自动驾驶,分阶段朝“零事故”愿景迈进。目前,具备部分自动驾驶功能的通拥堵辅助功能在2015年已经量产,高速公路驾驶辅助技术也已经得到应用;2020年左右,自动泊车功能将进行试点项目测试。
这些功能在商用车上的实现,对经常面临交通拥堵、长时间处于疲劳驾驶的卡车司机们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意义——安全、高效的物流业态不再遥远。
不过对于博世而言,随着日前福田汽车全系超级卡车的发布,似乎已经与商用车行业第一轮网联智能汽车实践失之交臂。在福田汽车的战略合作伙伴名单中,并没有出现博世的身影。
好在智能网联汽车的井喷期仍有待酝酿,此外传统内燃机还将在汽车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博世的电控高压共轨、尾气后处理等系统在全球的需求量短期内难以下跌。数据显示,到2020年之前,全球范围内全新制造的商用车使用共轨系统的比例将从70%上升至90%。此外,博世Denoxtronic等尾气后处理系统,预计将在未来10年内助推企业完成销售额翻倍。
行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时代的巨轮无情碾压曾经的领先与优秀,像博世这样的巨头都开始削尖脑袋,向未知展开艰难的探索,国内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还有什么理由懈怠和彷徨?当我们总是慨叹德国工业4.0的出色成果时,是否想过自己又为中国制造2025贡献了什么?